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 >> 应知应会 >> 正文
百年征程映初心——党的教育方针的历史变迁
发布时间:2021-10-26    阅读:

党的教育方针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具有根本性地位和作用。建党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完善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探索出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教育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

  初夏时节,上海市兴业路上,一幢青砖红瓦的旧式石库门建筑在浓密的绿树丛中,格外肃穆。1921年7月23日,李达、李汉俊、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等13位党员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在这里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从此,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在998平方米的一大会址展厅中,陈列着一本1920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扉页早已泛黄,但其中蕴含的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信念被代代传承,引导大批有志之士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2020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中强调,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秉持初心,经过不同时期的艰苦探索和实践,使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发展、完善,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吴安春研究员说:“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教育从初创到建起来、大起来再到强起来,为迈向教育强国不懈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00多年前,上海吴淞江两岸的小沙渡、曹家渡、潭子湾被民族资本家和外商工厂占据,是轻、纺工业的集中地,聚集了大量的产业工人。因地处公共租界和华界的交界处,沪西工人日复一日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封建军阀和官僚买办的压迫。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指出,“学校的基本方针是提高工人的觉悟,使他们认识到成立工会的必要。”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华民族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决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白班工人夜里上课,夜班工人白天上课。1920年,小沙渡的劳工们有了自己的学校——劳动补习学校。两年后,小沙渡日资纱厂工人孙良惠光荣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成为上海纺织工人中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

  那时,教育是革命斗争的武器——批判封建、买办和帝国主义,启迪工农大众的革命信念,开创了新民主主义教育实践。

  工人教育、农民教育、干部教育,在中国大地以星火燎原之势不断发展。北方,有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南方,有沪西小沙渡劳动补习学校以及安源、水口山、长沙等地的工人学校。广东海丰农民学校、长沙农村教育补习班,开启了农民教育;湖南自修大学、平民女学、上海大学、劳动学院,则专注于干部教育……

  “党的教育方针,推动着丰富的教育实践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广泛撒播革命的火种。通过教育,一批批工农群众逐步摆脱了旧的传统观念,接受进步思想和革命思想,投身革命,成为骨干。”吴安春分析说。

  “红军来了大翻身,穷人当家做主人,学习文化入夜校,瞎子开目见光明。”苏区时期,生活极端艰难困苦,党和苏维埃政府通过教育,努力扫除文盲,培养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创造了“自由光明的新天地”。

  1934年1月,在江西瑞金第二次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提出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四个在于”,指引着苏区文化教育实践。为使党员干部和广大军民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共苏区中央局创办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列宁小学等一批学校。

  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1934年

  没有教具,墙上刷一层黄土做黑板,墨炭做粉笔,锅灰当墨汁;没有课本,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苏维埃文化委员会主席成仿吾亲自编写教材;没有老师,毛泽东、任弼时、董必武、朱德、邓颖超等担任教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授马列主义思想,宣传革命道理。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党的教育工作不曾中断。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物资紧张,根据地急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1937年至1939年,这里相继创办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女子大学等学校,并开设了国语、算术、常识、美术、劳作、体育、音乐、政治、历史、地理以及社会活动、生产劳动等多种课程。

  “这里的教育为人民群众服务,向农民子女开门。”吴安春说,全民族抗战开始后,热血青年背着行李,从全国各地纷纷赶往革命圣地延安。

  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1940年3月,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的提出,是对中国教育实践的再一次升华。中共中央书记处明确指出:“应该确定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这即是以马列主义的理论与方法为出发点的关于民族民主革命的教育与科学的教育。”

  “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总纲领,突出了文化教育的政治思想训练与生活生产技能学习的实际功能,为新中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吴安春说。

  2

  1949年10月1日下午,54门礼炮在天安门广场齐鸣28响,响彻云霄,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28年的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庄严宣告,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的基本方针,并明确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导向。

  然而,建国初期的中国,基础弱、底子薄,是一个占世界1/4人口的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5.4亿人口中,近80%是文盲。小学在校生仅有3000多万名,中学在校生仅有100多万名,大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全国仅有10多万名。

  教育改革的力度决定着新中国发展建设的速度。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12月23日,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确立了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政策基点,提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并要求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一为国家培养建设骨干;二为改革旧的高等教育,树立一个新型大学的典型。”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开学,第一任校长吴玉章在开学典礼上说明了建校的使命。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7年

  1952年之后,中国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行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教育研究》总编辑邓友超研究员说:“在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教育需要为社会扩大再生产培养各层次的劳动力服务。”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迅速完成了对旧中国教育制度的“坚决改造”,向工农敞开教育之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正式阐述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第一次将“德育”放到了首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培养“劳动者”的目标。

  “党的教育方针,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贯穿于社会主义培养目标之中,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方向、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邓友超说。

  1956年至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有力打破了西方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极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同期,教育事业发展成就也非常可观。邓友超对这一时期的教育变化印象深刻:“1957年至1966年,高等学校毕业生近140万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约211万人,分别为1950年至1956年的4.9倍和2.4倍。”

  “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964年,正值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成就之时,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郑重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图景。

  “四个现代化”,成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报道“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犹如一声“春雷”,振奋万众。不论家庭出身,基础学历、年龄不受限制,已婚照样可以报考……很多在工厂里、车床边工作的年轻人,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骑上自行车奔走相告。

  从此,大学的校门重新向社会打开,一个公平竞争的时代到来了。570万考生走进尘封10余年的高考考场,27.3万人最终步入大学校园。吴安春在回忆时说:“恢复高考成为了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特殊的转折点。”

  3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也使我国教育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随着国门的打开,党和国家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在经济、科技、教育各个方面都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的总路线。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3年9月7日,一封500多字的信从北京景山学校寄出,寄给了“亲爱的小平同志、亲爱的邓爷爷”。9月10日,景山学校临时通知召开全校大会,时任校长贺鸿琛将放大的影印版回信举过头顶高声朗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在改革开放初期,“三个面向”既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又从战略高度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标志着教育从“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历史性飞跃。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78年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世界开始走向多极化。此时,我国的经济建设,正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邓友超说:“经济社会的转型,更加突出了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更加突显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1991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指出:“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次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优先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迈上一个个新台阶,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为人民服务”首次被写入教育方针,再一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2005年1月,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要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结合新的国情以及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进行了创新性的发展,将教育方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邓友超说,这充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的中国化和中国教育方针的马克思主义化。

  4

  今年4月19日,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奋进的根本动力,是中国教育一百年来始终坚守的育人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后,中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1935年,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开学典礼上向全体师生提出三个问题。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开大学考察时讲到,这既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正是党的教育方针百年流变中的未变之根本。“党的教育方针,旨在指导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邓友超说。

  2016年教师节的前一天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指出,我国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但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步入新时代,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1年

  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通知》,就做好党的教育方针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作出部署安排。《通知》指出,经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修改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为国家法律规范。

  邓友超表示,“‘两个必须’的表述传递出强烈的信号,党中央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的写入不仅意味着人才规格变了,更意味着人才培养体系的再造。”

  2035年,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将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我国教育将继续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本报记者 张东)

 


绵阳校区:四川省绵阳市科创园区园兴西街2号  /  成都校区:成都市成华区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  / 德阳校区: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大学北路99号
版权所有:bat365在线平台 © 2002-

川公网安备 51079002110064号
蜀ICP备06016397号

 

Baidu
sogou